日語同聲翻譯告訴我們翻譯領(lǐng)域的特點是很復雜的,特別是文學翻譯要求譯者不僅具有較高的水準,而且還要對源語文化和譯入文化都很了解,這樣翻譯出來的文學作品質(zhì)量才高,而文學翻譯不僅是一項語言活動,也是一個認知的活動,重要的就是異文化間的傳遞。因而,譯者算得上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。盡可能準確地傳達異文化信息,乃是譯者應盡的義務。
所以說除了上面的基本素質(zhì)之外,翻譯者還需要考慮技術(shù)層面的,就是翻譯的規(guī)律和技巧,這也是很重要的,掌握了這些技法是成為合格譯者的重要一環(huán),這就好比一個條件非常好的體育苗子,只有經(jīng)過艱苦訓練,真正掌握動作要領(lǐng),才能出成績一樣。所以說日本文學翻譯也是一樣的,日語和漢語是不同語系的,他們的特點是句子成分不固定,主語常常隱身修飾語長,不規(guī)范表現(xiàn)多等,相對的翻譯起來就比較的困難,這也就和其他的語言一樣,除了需要熟練運用加、減、拆、換、反等基本功外,日語翻譯界同樣長期存在著如下的本質(zhì)爭議:即在翻譯過程中,是偏重于源語結(jié)構(gòu)的表現(xiàn)或原作的傳達(即直譯、異化翻譯),還是偏重于讀者的期待或譯入語文化的需要(即意譯、歸化翻譯)的問題。
那么從上個世紀到現(xiàn)在,譯者主體性的研究受到了人們的重視,廣大的翻譯者逐漸從隱身走到了前臺,可無論是隱身與否,日語同聲翻譯者的角色都非常微妙,因為他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作者,還有廣大的讀者。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不僅要有審美取向,還要有價值理念。
日語同聲翻譯者既然是跨文化中介人,那么這個時候就不要過分的偏向于一方而忽視翻譯質(zhì)量的提升,世界萬物都是相生相成的,那么翻譯也不例外,沒有什么一定性,所以如果能夠大限度的兼顧二者的譯品,就會越符合當代的需求。
怎樣才能大限度的兼顧二者呢?這是衡量一個翻譯者的高低水平需要一個尺度,那這個尺度也就是那四個字,即“達意”和“傳神”。不知這四個字能否超越異化歸化的爭議?!斑_意”即“如實傳達原意”,避免誤譯、漏譯、死譯等,屬于表層的翻譯要求?!皞魃瘛奔础霸佻F(xiàn)原作神韻”,追求語言符號的深層次對應?!斑_意”已不易,“傳神”則更難。“達意”是基礎(chǔ),“傳神”是目標。
日語同聲翻譯在歷史上的一些翻譯家,如魯迅、周作人、錢稻孫、豐子愷、劉振贏、葉渭渠等先生都為此探索付出了巨大努力,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,并且他們的翻譯,也不能說有什么傾向性,二者的孰優(yōu)孰劣進行爭論,也不外乎是為了更好地“達意”和“傳神”而已。